日前,七名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別前往各自聯(lián)系點,出席指導縣(旗)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。縣級專題民主生活會,是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頭戲。
七常委指導的7個縣(旗),專題民主生活會是怎么開的,有哪些特點?七常委的講話有哪些含意?怎樣看待縣一級治理?改變基層作風,與全面深化改革有何關系?觀察和思考這些問題,又給我們哪些啟發(fā)?
“下級”當面批評“上級”
啟示1:動真格必須破“禁忌”
從形式上看,在七常委聯(lián)系指導的7個縣(旗)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上,縣級常委班子對照檢查深入,批評與自我批評動真格,“下級”敢于當面批評“上級”,體現(xiàn)了講認真、動真格的擔當精神。
河南蘭考縣委副書記毛衛(wèi)豐批評縣委書記王新軍,“你在聽工作匯報時,總認為自己當了10多年縣委書記,經歷廣、經驗多,對基本情況吃得透,摸得準,不讓同志匯報完就亮明自己的觀點。工作還沒給你說完,馬上就打斷了。這就導致有些工作匯報脫離了實際。第二點,你愛批評人,經常批評人,不考慮別人的感受。長官意識太強?!?
無獨有偶,吉林農安縣縣長王海英向縣委書記周賀“發(fā)炮”,“周賀同志,你當了一把手,脾氣也大漲,影響了班子民主。遙控指揮多,親力親為少”。此外,在云南武定縣的專題民主生活會上,紀委書記當面質疑宣傳部長的“黨性”。
在這種正式的公開場合直接批評自己的“上級”和同僚,對于他們大多數(shù)人還是第一次,這與日常的地方工作特點非常不同。在以往,“下級”當面批評“上級”,極為少見,似成一種“禁忌”。
從內容上說,查擺的問題和批評的現(xiàn)象較具有普遍性,集中體現(xiàn)在“政績觀有偏差”、“長官意識強”、“對上對下不一致”,“特權思想嚴重”等方面。
“政績觀有偏差”具體表現(xiàn)在片面追求GDP,忽視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保護;“長官意識強”體現(xiàn)在“一言堂”現(xiàn)象嚴重,民主不夠;“對上對下不一致”表現(xiàn)在“在乎上級領導高不高興,忽略了群眾的看法”;“特權現(xiàn)象嚴重”體現(xiàn)在公車使用和看病就醫(yī)等方面。這說明,“四風”問題確實是存在的,開展一次教育實踐活動極為必要。尤其對于許多出生于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縣委常委們,黨內生活歷練和經歷不多,這樣的民主生活會可以觸及靈魂,引其深思。
“官之至難者,令也”
啟示2:縣級治理極其重要
七常委分別聯(lián)系一個縣(旗)參加指導民主生活會,這在中共黨史上是非常罕見的。這也從側面印證,縣級治理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分量十足,地位極其重要。
古人講“郡縣治,天下安”,同樣適于當代中國。習近平總書記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指出,“縣一級工作好壞,關系國家的興衰安?!薄T谒磥?,縣一級承上啟下,縣一級治理在國家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。而且,縣委書記這個崗位非常重要,最能鍛煉干部,“宰相必起于州郡,猛將必發(fā)于行伍”。
現(xiàn)在群眾反映強烈的許多問題,如強制拆遷、環(huán)境污染、不作為亂作為等,不少是發(fā)生在縣一級。習近平總書記當過縣委書記,其他常委也有擔任縣級領導或其他基層領導的經歷,對中國基層的現(xiàn)實和實際非常熟悉。習近平在很多場合都說過這樣一句話,“基層干部離群眾最近,群眾看我們黨,首先看基層干部?;A不牢,地動山搖”。
分析認為,縣級等基層政權直接承擔著地方公共服務的職能,與人民群眾的聯(lián)系更直接,如果存在不作為、亂作為、作風惡劣、瀆職腐敗等行為,對基層群眾利益的侵害非常直接?,F(xiàn)在中央提出“老虎蒼蠅一起打”,對于一部分人來說,覺得“打老虎”才過癮,但對于地方基層群眾來說,他們的切身感受是“老虎”離得太遠,但“蒼蠅”卻每天撲面。因此,在基層群眾中流行的一句話是“上面是好的,下面搞壞了”。而長期看,基層治理衰敗最終會影響到中央執(zhí)政的權威,中央長期存有一份隱憂:擔心基層治理亂象會侵蝕黨執(zhí)政的群眾基礎。
分析認為,這也是習近平為什么多次強調 “執(zhí)政重在基層”,“官之至難者,令也”的重要原因。
黨內政治生活正?;?
啟示3:治理現(xiàn)代化需制度執(zhí)行力
這次專題民主生活會的核心是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。批評和自我批評,作為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保持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,是保證黨組織肌體健康的重要武器。在當前提出以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(xiàn)代化”為改革總目標之一的背景下,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意義更加凸顯,它有利于解決地方部分存在的制度執(zhí)行力差的現(xiàn)象。
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和制度執(zhí)行能力的集中體現(xiàn)。改革開放30余年來,在鄧小平、江澤民、胡錦濤、習近平等幾代領導人的積極推動下,無論是黨內還是政府的制度化程度,均有巨大提高。治理國家,制度很重要,然而,沒有有效的治理能力,即制度執(zhí)行力,再好的制度也難以發(fā)揮作用??陀^地講,目前中國部分地方政府把制度當“稻草人”擺設的現(xiàn)象依然存在。如果這種現(xiàn)象不能得到有效解決,中國的現(xiàn)代化目標和民族復興夢,將很難實現(xiàn)。
對于這一執(zhí)政命題,中國的最高領導人有著自己的清晰認知和研判。習近平總書記還在地方主政時,就曾敏銳地指出:“現(xiàn)在執(zhí)行制度難,主要原因是一些干部當‘老好人’,不愿得罪人,你好我好大家好,不講原則講人情,不講黨性講關系,甚至批評也變成了變相的表揚?!?在他看來,當“老好人”和批評不得,是個人私心雜念在作祟,制度的執(zhí)行力、政府的效能就會堪憂。如果現(xiàn)行制度都沒執(zhí)行好,再制定新的制度,也只能是形同虛設,牛欄關貓。換言之,制定制度很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執(zhí)行制度。
分析認為,如果這種動真格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黨內政治生活正常化,對解決當前中國存在的制度執(zhí)行難的頑疾,將是一劑良方。
正視脫離群眾風險
啟示4:反“四風”是歷史擔當
七常委在參加并指導7個縣(旗)的專題民主生活會時,無不聚焦于“四風”問題的表現(xiàn)、成因和危害性,并且都強調專題民主生活會不能表面上熱熱鬧鬧,實際上用形式主義反對形式主義,引起群眾反感。這背后掩藏著高層的一份憂患意識和歷史擔當。
七常委都深諳歷史,善于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。在具有“許多新的歷史特點”的當前,中國共產黨雖然面臨國內外各種挑戰(zhàn),但最根本的挑戰(zhàn)還是來自執(zhí)政黨自身。這正是黨的十八大為什么突出強調 “四個考驗”、“四個危險”的原因所在。
政之所興在順民心,政之所廢在逆民心。作風問題的背后關聯(lián)的是人心向背。中國革命贏在哪里?就贏在人心向背。有分析指出,中國共產黨已是在和平時期執(zhí)政65年的黨,脫離群眾的危險卻比10年前、20年前、30年前更加突出了。問題出在哪兒?就是一些黨員干部對群眾的感情變化了,作風出問題了。在戰(zhàn)爭年代,沒有老百姓的保護,很可能會沒命的。在當代,有些干部脫離了群眾,雖然沒有喪命之說,但這種漠視群眾、麻木不仁的行為,遲早會讓黨吃大虧。七常委中的多數(shù)都有下鄉(xiāng)插隊的經歷,這份經歷讓他們對底層群眾多了一分天然的感情和為民情懷。
無疑,習近平等中央領導層希望借教育實踐活動改變基層政治生態(tài)。概言之,七常委的講話蘊含著執(zhí)政黨強烈的憂患意識、政治責任感和歷史擔當。
從作風切入,拿作風開刀
啟示5:作風建設為全面深改立信
十八大后,中國社會的最大背景是深化改革,而作風問題與全面深化改革息息相關。
歷史上,中國執(zhí)政黨開展了多次整風運動,但始終難以走出“一抓就好、一放就松”的怪圈。因此,解決作風問題,必須全面深化改革,沖破體制機制羈絆。
一方面,改革必然觸及利益,改革需要勇氣和擔當。講認真、動真格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,對打破“怕得罪人、當老好人”的大氣候是一次突破,有利于推動改革,落實舉措。
另一方面,對群眾深惡痛絕的“四風”問題下狠手,有利于形成共識,突破既得利益,為全面深化改革贏得群眾支持,樹立改革的權威。有分析認為,這也是十八大后,中央為什么從作風切入,拿作風開刀的重要原因;古代“商鞅變法”徙木立信,教育實踐活動“抓鐵有痕、踏石留印”同樣是為改革立信。
有分析認為,用解決作風問題倒逼全面深化改革,用全面深化改革為徹底解決作風建設怪圈創(chuàng)造機遇,彰顯出新一屆領導層的高超領導藝術和政治智慧。(人民網)